第九章 贝编:佛法记
唐朝的黑夜 by 魏风华
2018-9-28 21:32
无间道
在《酉阳杂俎》中,有“贝编”一门类,此门类专记有关佛教的秘密知识和传说。之所以叫“贝编”,是因为在古代天竺一带盛产贝多罗树,该树叶形状如扇,适宜抄写经文。所以又以“贝编”代称佛经。
按照佛教的说法,生灵分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鬼道、畜道、阿修罗道(阿修罗即界于人、鬼、神之间的精灵)和地狱道。作为六道之一的地狱,是最苦的。它又分多个类型,包括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等十八层,在八热地狱中,最深一层为阿鼻地狱,又称无间地狱,即“无间道”,它因香港的同名电影而为我们所熟知。凡入无间道的人,将受尽一切苦难,永世无有间歇,永世接受煎熬,永世不得轮回。在佛教中,地狱是用来劝诫别人的。佛教典籍通过对地狱的黑暗与恐怖的描述,警告人们:活着时,不可做恶,否则死后亡魂当下十八层地狱,受尽折磨。在《酉阳杂俎》中,关于地狱的描述不少,本则讲的是地狱的分类:
八寒地狱,多与常说同。凡生地狱有三种形,罪轻作人形,其次畜形,极苦无形,如肉轩、肉屏等。今佛寺中画《地狱变》,唯隔子狱稍如经说,其苦具悉,图人间者曾无一据。旧说地狱中荫牛头阿傍,无情业所感现。人渐死时,足后最冷,出地狱之相也。
本则中提到八寒地狱,即阿部陀地狱、尼刺部陀地狱、阿吒吒地狱、臛臛婆地狱、虎虎婆地狱、钵罗地狱、钵特摩地狱、摩诃钵特摩地狱。以上八种地狱,坠入者,将会遭遇极度深寒的折磨,皮肤、唇舌、骨头将尽被冻裂,痛苦无比。又提到生地狱,即活地狱,其有三种类型:在人间罪过轻的,入活地狱后依旧为人形;罪过稍重的,则化为畜生;更重的,则既不成人形,也不成畜形,而为一个个肉块,预示将遭受无边的痛苦。
在唐朝时的寺院中,多有以“地狱变”为主题的壁画,刀山火海,牛头马面,残酷刑罚,皆列画中。其中,以吴道子在赵景公寺所绘《地狱变》最为著名。
地狱变
唐朝时,除了武宗皇帝于会昌年间一度灭佛外,其余时期佛教盛行。作为佛画技术特别发达的时代,唐朝时的很多画家本身也是佛教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王维、卢楞伽等人,至于周昉、张萱、韩干、张璪等以画仕女、骏马、松石著称的大家,也经常在寺院里作佛画。当时,佛画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比如寺院中的释梵天女,就是著名歌妓小小的写真。说到佛画,主要包括卷画和壁画,其中又以壁画为主。段成式本人即信奉佛教,在长安为官时,游遍各寺院,与寺院里的高僧关系甚佳。在《酉阳杂俎》中,他记述了长安诸寺壁画的情况,所留资料特别珍贵。此外还披露了不少隐秘的故事,其中一则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旧闻是:著名画家吴道子,招募刺客刺杀年轻有为的新锐画家皇甫轸的事件:
常乐坊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门里东壁上,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吴画中得意处。又,宣阳坊净域寺,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阶院门外,是神尧皇帝射孔雀处。禅院门内外,《游目记》云王昭隐画。门西里面和修吉龙王,有灵。门内之西,火目药叉及北方天王,甚奇猛。门东里面贤门也,夜叉部落。鬼首上蟠蛇,汗烟可惧。东廊,树石险怪,高僧亦怪。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面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
按段成式只言片语的记载,可以试着推测一下这个故事:这天午后,吴道子正在长安平康坊的一个酒楼喝酒。平康坊是长安歌妓聚集的地区,坊内有名寺菩提寺,是吴道子留下壁画最多的寺院:食堂前东壁上画有《色偈变》和《礼骨仙人图》,画技精湛,“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佛殿内槽后壁上,画有《消灾经》,树石古险,令人称奇;佛殿内槽东壁上,画的则是《维摩变》,亦不落俗套。这座寺院之所以吸引吴道子,一是因为它坐落在平康坊地区,附近多娱乐场所;二是因为这里的主持深知吴道子的嗜好,总是在两廊下陈列美酒,吸引其到来。但值得一提的是,吴道子虽在平康坊菩提寺内留有画迹最多,却没留下其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吴道子最杰出的作品正在平康坊的这家酒楼上悄然酝酿,只是吴当时并不知晓。此时,他对面坐着徒弟王耐儿。在此之前,好不容易寻着吴道子的王耐儿说:“不是弟子着急,是宁王着急。前几天宁王到常乐坊赵景公寺看您创作的进展,发现壁上空无一笔。而三天后,宁王是要陪皇帝陛下参观该寺的。”
“我心中自是有数……”半醉中的吴道子暗自嘀咕,这几天光在平康坊买醉,一时竟忘记了宁王令其作画的事儿。
“另外,有件事不得不跟您说一下,由于这几天找不到您,宁王很着急,所以已邀请皇甫轸在西壁上另作《地狱变》了……”王耐儿道。
“皇甫轸?!”这下吴道子的酒全醒了,他彻底想起来了:半个月前,绘画爱好者、皇帝的哥哥宁王确实亲口跟他交代过一事,要他在赵景公寺南中三门的东壁上绘一幅《地狱变》,不过当时并没说皇帝要参观。现在,听徒弟说又请来了皇甫轸与他同绘《地狱变》,这实在叫人烦恼。这个皇甫轸他是知道的,是长安最近冒出的画坛新星,由于技艺精湛,年轻且帅,很具人气,甚至有人预言:不出几年,此子当为领一代风骚者。
吴道子自言自语说:“三天后?时间似还可待……”
王耐儿吃惊地望着吴道子。他自是知道,《地狱变》为佛教题材,画面内容为厉鬼诸魔、刀山火海,以警示人们在生前积德向善,否则死后当下地狱,受尽折磨,该题材鬼怪众多,展现的是地狱阴森恐怖的场景,甚为难画,即使是有经验的画师,从构思、起稿、勾描,再到上色、完工,至少也需要十来天的时间,而吴道子只说三日后能完工,莫不是在说醉话?
只说吴道子。转天晚上,他坐在赵景公寺南中三门东壁旁的禅房里,陷入巨大的迷思中。赵景公寺在当时算不上长安顶级寺院,大约只排在中游位置吧,在吴道子到来前,关于该寺最有名的新闻是:其寺前街有一古井,俗称八角井,其水甚甜。唐中宗年间,安乐公主路过于此,叫侍女以金碗于该井取水,碗坠而不出,一个多月后,竟现于长安城外的渭河。据说后来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又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为了使寺院上水平,得到香客们的光顾,主持花重金请来吴道子为其画壁。
但是,自从昨天下午奔回赵景公寺到现在,一天半过去了,吴道子站在东壁面前,感到灵感枯竭,一笔也没画出来。这让一直守在身边的徒弟王耐儿以及负责上色的画工们感到十分奇怪,往日吴道子可不是这样的:不久前,吴道子在崇仁坊资圣寺,于深夜秉烛醉画《维摩变》,一夜而成,震惊长安。可是现在呢,师父似乎光在壁下愣神了。白天时,吴道子听到西壁一侧人声喧闹,知道皇甫轸正在作画,他本想过去看看,但双脚最终还是被一种强烈的自尊和嫉妒束缚住。午餐时,一身白衣的皇甫轸前来拜见,面对年轻的皇甫,一脸胡子的吴道子第一次感觉自己老了。这一年他整整五十岁了。说起皇甫轸,他出身寒微,但极富绘画天分,又肯下功夫,所以上升势头很快,其成名作是一年前绘于宣阳坊净域寺南壁上的《鬼神图》,他画的鬼神甚为逼真,势若脱壁,引得众贵族和香客参观,帮助该寺挣得大量金银。在此之前,该寺因有蛇妖作祟的消息,香火已是很冷清了。皇甫轸在该寺作画后,其香火重新旺盛起来。在此之前,长安各寺院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京西持国寺为招引香火,声称他们砍伐寺前槐树时发现奇事,每一片木头上都有一名佛教天王的形像。尽管人们指责是假新闻,但该寺还是火了一把。
与卷画比起来,吴道子更爱于寺院作壁画,面对偌大的墙壁,信笔而就,无拘无束。他往往不打底稿,一气呵成。每逢此时,观者如云,为长安盛事。几年下来,从洛阳到长安,众多名寺都留下吴体画迹。但现在,他感到一种危机。事实上,两个月前,在光宅坊光宅寺的曼殊院作《变形三魔女》时,他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当时,皇甫轸在菩提寺刚画完一面《净土变》,引起很大轰动,平康坊的歌妓纷纷停业而拥向菩提寺,为的是一睹帅气的皇甫才子和他绝佳的作品。得到这个消息后,吴道子很伤感。而现在,年轻且才华横溢的皇甫轸就在寺院的西壁作画,与他同寺较量。爱穿白衣的皇甫后生仿佛一堵风动的墙壁,压得吴道子喘不过气来。慢慢地,吴道子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刺客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唐朝开元时期的大画家吴道子无所不精,尤以画神鬼佛怪著称。早些年间他的生活很不如意:幼时丧父,生活贫寒,曾在洛阳跟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狂草,半途而废。学书法不成,改学绘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改行是非常正确的。几年过后,他画技已精,但仍无名声。加上仕途渺茫,搞得吴道子很郁闷。正在这时候,一位朋友给他出主意:何不去长安碰碰运气?
“去长安?”吴道子迷惑地问。
在吴道子决定招募刺客刺杀皇甫轸时,是否想到年轻时的自己呢?当年吴道子来到长安后,没两年便名满京师,与仕女画第一高手张萱并称画坛的双子星座。如果说张萱为人谦和,对于贵族妇女绘画的要求每求必应;那么成名后的吴道子就比较傲慢了,从不肯轻易为当朝大臣作画,以致气跑了几位宰相,甚至包括张九龄这样的角色。
回到赵景公寺。在第三天,吴道子面对墙壁,依旧无从入笔。在他茫然之际得到刺客得手的消息,他一时间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这天晚上,他在月光下问自己:不是要画《地狱变》吗?这一题材不正是劝人向善以免死后下地狱吗?可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刺客那边传来的消息是:皇甫轸是在长安城外的曲江参加一个夜宴时被刺于夏夜的花丛中的。吴道子仿佛看到皇甫轸白衣溅血,那血渐渐地与夜晚的芙蓉花色融为一体,那么艳丽。吴道子狂叫一声,响彻幽深的赵景公寺。
转天上午,玄宗皇帝就要和他的哥哥宁王游览该寺了。而在前一天晚上,在悔恨的心情下,吴道子画出了他绘画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地狱变》。一百多年后,段成式参观赵景公寺,亲睹该作品,感慨不已,留句如下:“惨淡十堵内,吴生纵狂迹!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吴道子的《地狱变》并未上色,只是白描的作品,现在我们已无法得知画面究竟是怎样的了,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实,想象画面上的地狱厉鬼的形貌和被厉鬼锁拿的新死之人的表情:玄宗皇帝和他的哥哥宁王观看完《地狱变》后,均惊恐不已,寒毛倒竖,很快即离开该寺。随后,赵景公寺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因这《地狱变》,使得前来烧香施舍的长安士民络绎不绝,他们在吴道子的画中晓得了地狱之可怕,前来施舍金钱为的是死后不坠入这恐怖的幽冥中;而很多整日杀生的屠夫渔户,看到那壁画之后也为之改行了。
在万众拥向常乐坊赵景公寺参观《地狱变》的时候,年过半百的吴道子一人来到曲江边脱去了他平时喜欢穿的黑袍,裸体躺在草地上,让炽热的阳光曝晒自己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想必也包括那灵魂的角落。少顷间,一代大师泪如雨下。
鉴宝
据说现在是收藏的时代。其实,在唐朝时收藏古玩字画就已是风尚了。《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规其意,连击二十杵。经藏阁规构危巧,二塔火珠受十余斛。河阳从事李涿,性好奇古,与僧智增善,尝俱至此寺,观库中旧物。忽于破瓮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触而尘起,涿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图三及缣三十获之,令家人装治,大十余幅。访于常侍柳公权,方知张萱所画《石桥图》也。玄宗赐高,因留寺中,后为鬻画人宗牧言于左军,寻有小使领军卒数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进入。先帝好古,见之大悦,命张于云韶院。
长安翊善坊保寿寺是唐玄宗时的宦官高力士的旧宅。在讲发生在该寺院的故事之前,需要先说说高力士,力士本广州人,武则天时期入宫。武后末期,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恢复李唐江山,中宗李显即位,在此期间,力士认识了英姿飒爽的临淄王李隆基。后中宗皇帝为其妻韦后所弑,李隆基发动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的政变,力士参与其中,是为智囊。从此,高力士对李隆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追随。以至后来,我们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不得不顺便提到另外两个人,一是杨玉环,另一个就是高力士。在我们的印象中,作为内庭宦官的高力士,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意,深受宠信,其人也飞扬跋扈,专权于开元、天宝年间。其实我们误会了。力士确实深受唐玄宗宠信,其本人也有骄纵时,但他与历史上那些真正专权的、干涉政治的宦官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皇帝身边最被宠信的宦官,力士虽也有翻看大臣奏章的记录,但从不恶劣地对政治进行直接干预,他只知道忠心耿耿于他的皇帝。这从他的死上可以看出来。安史之乱后期,作为太上皇的唐玄宗和高力士从成都还长安,此时的皇帝是肃宗李亨,肃宗身边的专权宦官是李辅国,这可不是个善茬儿,大权独揽,跋扈到可以处决当朝皇后的地步,早已将皇帝架空。在李辅国的指使下,唐玄宗后来不被允许再见他的皇帝儿子肃宗,随后李辅国又借故将一直侍奉唐玄宗的高力士流放南方,后力士遇赦北还,途中闻唐玄宗死去,悲痛不已,终绝食而死。可以这样说,宦官高力士和皇帝唐玄宗是一对很好的合作伙伴。高力士本人,是古代宦官的一个好榜样。
开元、天宝年间,是高力士人生的辉煌期,既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那么就挡不住人家富贵长安了。当时,宦官人家有一个习惯:将宅子施舍为寺。大约在天宝九年,高力士将自己在翊善坊一处地产施舍为寺,即后来的保寿寺。据说,保寿寺建成之初,寺钟铸成,高力士在寺内设饭局庆贺,朝中大臣都来了,按照潜规则,大臣们不管是谁,只要击一下新钟,就要现场施舍成百上千的铜钱。有大臣知道了高力士的小计,于是撞起那钟没完,以过手瘾,反正不管击多少下都得扔下一堆钱呗。从这一点上看,高力士有点贪财。
书中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寺。唐朝中期,在河阳郡做文书工作的李涿,爱收藏古玩,曾居长安,与该寺僧人智增友善,而游览该寺,无意间在其仓库的破瓮里发现一卷东西,上面满是尘土。李涿仔细观看,竟是一幅画。他知道该画不俗,定有来历,于是用其他物件与看守仓库的僧人宗牧交换,得该画而去。装裱之后,李涿带该画去拜访大臣、书法家柳公权,后才知道那画是盛唐时著名画家张萱的《石桥图》,可谓价值连城。当初,唐玄宗将其画赐于高力士,因此留于寺中。李涿很是愉快,但高兴了没多长时间,就有官差找上门来:
官差:听说你最近在保寿寺得到了一幅画?
李涿:正是,你们是……
官差:承认了就好,把画交出来吧!
李涿:为嘛?我是收藏……
官差:少废话,我们是带着圣旨来的。
原来,那叫宗牧的僧人后来觉得不对劲,于是将事情报了官,说被换走的有可能是一幅皇家名画,于是发生了上面的一幕。无论如何,这是令人愤怒的一幕。可怜的李涿不得不把心爱的画交出来。而皇帝看到张萱的《石桥图》后,也喜欢得不得了,把玩一番,叫人将其张挂于云韶院。这是哪个皇帝,我们不太清楚,但可以介绍一下张萱。张是大唐开元年间著名的皇家宫廷画师,以画仕女画著名,代表作有我们熟知的《捣练图》和更为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同时,又擅长绘画风景,《石桥图》即是其代表作。
上面说的是识宝的,但也有不识宝的。《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平康坊有菩提寺,在宰相李林甫宅之西,李林甫每至生日,多请寺僧为之设斋。有僧曾为其颂经,得赏马鞍一具,卖后得七万钱。又有一僧,奔着赏物也去了,但李林甫只给了他一朽钉般的物件,长约数寸。其僧归来,很是失望,带到长安西市,被一胡商发现,惊道:“你从哪得到的?我一定得买下,不还价!”僧人想了半天,说:“一千钱吧?当然,如果你觉得高,我们还可以商量。”胡商笑:“不是呀!这样吧,我给你五千钱!”僧人大喜,遂把那物件交给胡商,后者拿到手后,说:“此为佛之宝骨,价值一千万钱。”那自以为得了便宜的僧人,想必只有愣神儿的份儿了。
悟空异话
随着近来学者研究的深入,已认定:《西游记》的诞生,与《酉阳杂俎》有着直接的关系。此说并非虚妄之言。先看一下《酉阳杂俎》中的这个故事:
衡岳西原近朱陵洞,其处绝险,多大木、猛兽,人到者率迷路,或遇巨蛇,不得进。长庆中,有头陀悟空,尝裹粮持锡,夜入山林,越兕侵虎,初无所惧,至朱陵原,游览累日,扪萝垂踵,无幽不迹,因是胼胝,憩于岩下,长吁曰:“饥渴如此,不遇主人。”忽见前岩有道士,坐绳床,僧诣之,不动,遂责其无宾主意,复告以饥困。道士起,指石地曰:“此有米。”乃持镢击石,深数寸,令僧探之,得陈米升余,即着于釜,承瀑敲火煮饭,劝僧食,一口未尽,辞以未熟。道士笑曰:“君飧止此,可谓薄分。我当毕之。”遂吃硬饭。又曰:“我为客设戏。”乃处木枭枝,投盖危石,猿悬鸟跂,其捷闪目。有顷,又旋绕绳床,劾步渐趋,以至蓬转涡急,但睹衣色成规,攸忽失所。僧寻路归寺,数日不复饥渴矣。
湖南衡岳,山险木密,人至于此,多迷路难返,或遇巨蛇猛兽,不得前进。唐穆宗长庆年间,附近有寺,寺中有一头陀,名叫悟空,喜欢踏野寻幽,算个背包客,曾夜入衡岳大山中,战蛇斗虎,无所畏惧,潜溪附藤,处处留下足迹。后至一地,名叫朱陵原,山势更险,但景色也越发美丽。此时悟空已游览数日,双脚有些疼痛,囊中粮食也已吃完,腹中感到饥饿,遂于一处岩下休息,自言自语道:“到底已入荒野深处,一户人家也没有。”
悟空正说着,却突见岩前不远处,于茂盛的花树间,有一道士正坐于绳床上(类似于椅子)打坐。悟空大喜,上前拜之,那道士却不理答,前者告知其腹中饥饿,问有无斋饭。这时道士才微睁二目,以手指地上的石板:“这里有点米,你可取之为炊。”说罢,道士下得绳床,手往空中一伸,竟摸来一柄铁镢,轻击石板,深入数寸,敲一小洞,令悟空伸手探之,后者不解,手指入洞,只觉下面似乎无底,猛抓一把,果得米一升有余,还有炊具。道士搭锅煮饭,不一会儿便告诉悟空可以开吃了,后者取米饭而食,但一口还没吃完,便吐出来,因为那米还未熟。道士笑道:“虽然你不想再吃,但也可谓少吃多得啦,且看我将剩下的吃完。”遂张大口,将那一升多的半生不熟的米饭吃掉。当然,这并无出奇之处。
我们接着看。随后,道士问悟空为什么深入幽境,后者回答也无他事,只是爱背包旅行,又说:“此处荒无人烟,您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打坐?真是奇怪呢。”
道士笑而不答。
悟空又问:“您是高人!”
道士说:“我做一小游戏,你且看来。”
道士说罢,跃上一棵大树,攀枝摇荡,仿佛坐在秋千上,一会儿如流云远去,一会儿如飞石荡至眼前,又似猿猴、小鸟,动作轻灵,看得悟空惊异不已。随后,道士下得树来,又围着绳床转圈,越来越快,渐渐地只见道袍现七彩之色,悟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那道士竟转得无有踪影了。悟空大惊,摸摸脑壳,真是于山中遇见异人了,一路寻思着,探路归寺,此后几天竟不感到饥饿,悟空想:是不是因为吃了那道士给的夹生的米饭呢?
当然,这里的悟空还不是一只猴子。
明朝吴承恩写《西游记》前,遍读前朝志怪笔记,尤其是《酉阳杂俎》的超级FANS。而且他曾写有《禹鼎志序》,在里面特别提到了段成式和《酉阳杂俎》:“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懼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
在《酉阳杂俎》中,有多条故事是说玄奘去西土取经的;又有多条故事讲述的是异境猿猴的,这无疑启发了吴作家。后来吴承恩开始《西游记》的写作,其中孙悟空一名可被认为直接取自本条故事。而《西游记》中的一些情节,很多也来自《酉阳杂俎》,如盘丝洞来自“苏湛遇蜘蛛”;车迟国来自“罗公远与不空斗法”,如此等等。
古壁夕影
在唐朝的一个无声的傍晚,在无意中曾有人看到下面的异象,后被《酉阳杂俎》悄悄地记录下来:
高邮县有一寺,不记名,讲堂西壁枕道,每日晚,人马车舆影悉透壁上,衣红紫者,影中卤莽可辨。壁厚数尺,难以理究,辰午之时则无。相传如此二十余年矣,或一年半年不见。成式大和初扬州见寄客及僧说。
扬州高邮县有一寺,其讲堂西壁靠近大道,每天晚上,从此经过的人马车辆的影子,会从墙壁的外面映透至墙壁的里面。坐在讲堂内,不用出门,只需凝望那西壁,就可以看到外面大道上的情形,无论是衣红的还是穿紫的,他们的影子具体清晰,神态可辨。
这讲堂西壁之墙,有好几尺厚,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也不是一天到晚都会出现此怪象,比如在辰午时就看不到。
这件事是唐文宗大和初年,段成式到扬州时,听该寺僧人及曾在寺院里寄居的人所说。
禅宗时代
唐朝时禅宗盛行起来,在《酉阳杂俎》中有二禅师的这样一段对话:
一公初谒华严,严命坐,倾曰:“尔看吾心在何所?”一公曰:“师驰白马过寺门矣。”又问之,一公曰:“危乎!师何处于刹末也?”华严曰:“聪明果不虚,复试观我。”一公良久,泚颡面赤,作礼曰:“师得入普贤地乎?”
这段禅机对话来自唐朝高僧一公禅师和华严禅师:
华严:“你看我心在哪儿?”
一公:“我只看到禅师乘白马驰过寺门!”
华严:“你看我心在哪儿?”
一公:“啊!禅师为何处于刹末?”
华严:“你果然聪明,你再看看我!”
一公:“禅师入得普贤之境了吗?”
一公和华严二禅师的禅机对话还是比较“知识分子”的。说到唐朝的乃至中国古代的禅宗,若以“民间口语”而论,当首推赵州禅。作为禅宗史上声名最炽的大师,赵州禅师(法号从谂),生于778年,幼年出家,得法于六祖慧能的传人,后云游四海,80岁时驻脚于河北赵州观音院即柏林寺。40年后即在公元897年时禅师以120岁高龄圆寂,人上之号“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给我们留下的公案甚多,对禅宗稍有了解的人无不知道以“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为代表的赵州禅。这些通俗而又渗透着玄妙禅机的公案,历久弥新,令后人感怀。与其他大师不同,赵州禅师驻脚观音院前,几乎一直行走在唐朝的大路上。年近八旬时,仍飘荡于江湖。据说,禅师曾南下天台,与著名的诗人、老朋克寒山、拾得二僧相遇,被誉为峰会。尽管后人指出这实在是一个误会,因为赵州与寒山二人并非生活在一个时代。尽管如此,这幻想中的会面,仍使多少年后深受寒山影响的美国“垮掉的一代”的诗人和作家激动不已,他们包括凯鲁亚克、斯耐德、金斯伯格。
唐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灭佛行动始,赵州禅师隐居深山。法难过后,大师复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禅师北至赵州,应众僧之请,驻脚赵州桥外的观音院。面对众僧,赵州开场说了这样一番话:
“云游数十年,我以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以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有僧问:“不知佛为谁烦恼?”
赵州禅师答:“为众生烦恼!”
僧复问:“如何免烦恼?”
赵州禅师质问:“免其做甚!”
在唐朝土黄色的官道尽头,枯树昏鸦,斜阳将落,一路走来神奇的赵州禅师。禅师的语录异于史上的其他宗派,具有朴实、隽永、简约的民间风格,虚实相依,卓然而立,光照古今。